11版封面
《贵州现代舞周:当小众艺术走向大众平台》
看点:作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第二届现代舞周”邀请到来自德国、挪威、印度等国家,以及北京、香港、澳门等地的现代舞团,在贵阳进行为期7天的集中展演,无论从演出质量还是演出规模来看,这都是近年来在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一次现代舞系列活动。将现代舞集中展演纳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使其成为文化艺术节上的重要部分,从这一层面来看,被一些人称为“小众艺术”的现代舞,在大众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在建立多元文化体系的今天,这无疑是积极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12版娄山关
“娄山关”一如既往整版美文
看点:作者春水在《星河遥忆》写道:“从儿时深植脑海的天象梦幻,到成年后披星戴月、星河欲挽的鸿鹄之志,再到中老年深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道理。”星河伴随作者的人生历程,也给了他有益的启迪,同时作者发出呼唤:社会发展进步还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期盼隐遁的星河再回到孙辈们儿时生活中。“叶新专栏”《四大寨(下)》继续讲述他与谢飞在四大寨的走访经历,“坐上高高的草垛,跟着马车队去赶班车,我们又觉得喜出望外。我和谢飞仰面朝天躺在草堆上,望着蓝天白云,拂着迎面吹来的冬日微风,说了好多好多话。”带着浪漫气息的怀旧之情。《贴着大地生活》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了母亲与土地的相依相偎之情,并生发出如是情愫:“重新走在故乡的大地上,我想到许多的事,许多的人。有内疚,有忏悔,有难过,有感恩……身后的事,终归是寂寞的。最终接纳你的,惟有大地。”
13版孔学堂
《阳明学如何在朝鲜半岛生根开花》
看点:8月19日,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院院长辛正根,在贵阳孔学堂举行题为《阳明为什么做哲学》的讲座。这是阳明学系列讲座的第22期,也是第一次邀请国外学者以阳明学为内容举办讲座。阳明学流传至朝鲜半岛后,经历了遭遇排斥、体系化研究和发扬光大的过程,郑寅普、郑齐斗等人对阳明学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当时朝鲜的社会情况,将阳明学的主要核心思想要素与当时朝鲜学术的潮流加以整合,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学说。看阳明学在韩国的演变。
14版文化守望者
看点:翁家烈,苗族,年生于贵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门化毕业。历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地方史、民族史研究。“他喜欢历史,所以考大学时报考了历史系。他知道他在学习上是如何的努力。他用大量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抄写笔记,并自费到少数民族村寨做田野调查,然后撰写论文发表。”读翁家烈的故事,看专注于史学研究的学者人生。
莫厌学,17岁开始随父学习芦笙制作。他制作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质圆润,对芦笙的音域扩展作了重大改革,将芦笙从传统简单的几个音扩展到二十多个。莫厌学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贵州省芦笙研究会理事。“他系一条长围腰,戴一副老花镜,坐在一条小木凳上,膝边有一墩黑褐色的疤痕累累的大树桩,那是他做芦笙的案子,上面放一个半导体模样的校音器。这样的大树桩,他用坏了三墩,有一墩是他父亲莫学杉传给他的。莫家在这村里做芦笙,到他这里已是第四代,他一年需用掉斤竹子。”莫厌学民间技艺的坚守者。
15版文艺评论
看点:《心灵与乡土的对话》“在喧闹的都市街景中,乡土没有消失。他明白了乡土是什么,也知道了如何表达它的那份幽远、孤独和无奈,如何表达它那山地高原音乐般的质感。”跟着学者何光渝读作家张劲的散文。《从虚幻走进现实》“《天堂来客》的作者肖克凡是天津著名作家。曾经以《黑沙》《生铁开花》《鼠年》等大量中、长篇小说享誉文坛。尤其是前几年,作为编剧,他和张艺谋合作的电影《山楂树之恋》风行一时,更使他几乎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天堂来客》是克凡新近的又一篇佳作,恰如其文后‘创作谈’所言,作品讲述了一段揉进文学酵母的往事。”《山花》头条《天堂来客》荐读。
微美编:江琼
编审:邱奕
赞赏
长按安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安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yx/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