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陈小燕,70后,曾在小学任教六年,当过校长。自考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两个男孩的妈妈,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开始全职生活。喜欢读书、写作,曾在《温州都市报》、《联谊报》、新浪“原创杂志”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书评《值得一辈子拥有的书——读鹤矾童话有感》收入鹤矾新书《嘀嘟小精灵》。欢迎 前几天,儿子坐在爸爸的腿上扭来扭去,结果一不小心摔到地板上,额角撞到柜子边缘,撞出了一个大包。我拿来芦荟膏想要给他抹上,他说:“这是小姨买的。小姨带我去吃面条,我跑得太快,摔倒了,起了个大包,小姨给我抹这个。”我很惊讶,三四个月之前发生在老家的事,他竟然记得这么清楚。我随口说:“是吗?”儿子认真地说:“是呀,你去虹桥了,小姨带我和哥哥去游乐场玩。”呵,他真是记得一清二楚呢!
我想,也许因为那是他第一次去游乐场,第一次玩充气城堡、电动木马、旋转蜜蜂等,玩得很开心,所以印象特别深刻。没想到他对于其他事情也记得很清楚,他说:“外婆家在白象。外婆家里有自行车,有很多积木……”——他去外婆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去都是匆匆路过,最近的一次也已经将近四个月了!他甚至记得跟奶奶一起到地里种土豆时吓唬小麻雀的情景……我突然发现: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记忆,并且能复述经历过的事情了!
可是,细想一下,孩子的记忆并不是从3岁开始,而是从0岁就开始了。他只是慢慢地积累,积累,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在适当的时候将大脑中储存的东西“脱口而出”。不管是听儿歌、故事还是识字、阅读,都是先吸收养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慢慢输出。两岁的时候,他边玩边听录音播放的古诗,听着听着,就能背诵许多首了。两岁多开始教他认识汉字,他在三岁之前便轻松地记住了三四百个词语和词组。识字敏感形成后,不管看到哪里的字,认识的都要念出来,不认识的则喜欢问:“这是什么?”阅读更是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儿子在喝牛奶时告诉我:“喝了牛奶更灵敏。”“是吗?”“是呀,《为什么呢?》里面有的。”原来,在绘本《为什么呢?》中,有一只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小青蛙,无论看到什么都要问:“咦,这是什么?”小青蛙看到小猪的大鼻子后问:“嘿,为什么你的鼻子这么大呢?”小猪回答说:“这是为了闻起来更灵敏!”我夸赞儿子善于灵活运用,儿子开心地笑了。我想,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大量阅读,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会理解“灵敏”一词,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我深深感觉到幼小的孩子,他的耳朵就像一台录音机,眼睛就像摄像机,听、读得多了,便开始播放之前输入的内容。我给儿子买了国学启蒙有声书——《三字经·弟子规》,只是偶尔播放给他听,仅仅一个月,他便能背诵《三字经》中的9小节——作为成人的我自叹不如!
在小小的阅读角里,儿子一边玩着冰淇淋小麦粘土,一边自言自语地复述有声故事《丑小鸭》中的片断:“第二天清早,一个农民砸破冰块救出了丑小鸭,把它抱回家里。丑小鸭苏醒过来,小朋友们想要跟它玩,它以为他们要伤害它,吓得乱跑乱跳……”看起来是无意识的复述,其实他是在做“大脑保健操”:记忆,表达,对于思维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有三个关键阶段:胎儿3个月-产后6个月已发育约50%-60%;产后6个月-3岁约80%-90%;3岁-6岁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日本知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认为:越是幼小的婴儿,他的内在能力反倒越是强大。由于内在能力是借助人的潜能而获得的能力,所以越是接近0岁,这种潜能越充分,内在能力自然也就越高,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力量会急速地流失。
因而,在孩子三岁之前,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对其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尤其重要,不管是给予孩子成长必需的心理营养,还是充分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父母的用心陪伴都是不可替代的。愉快的亲子交流越频繁,孩子的身心发育得越好。
责任编辑:李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孩子三岁之前,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对其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尤其重要,不管是给予孩子成长必需的心理营养,还是充分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父母的用心陪伴都是不可替代的。
“妈妈商学院”(mamamba),妈妈第一原创平台。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白癜风能治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yx/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