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其实就是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因此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许多新兴的现代化制造业城市趁势崛起,并逐渐进入我国经济强市行列。而今天,红叶就选取深圳、苏州、无锡、东莞、泉州和温州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制造业强市,看看它们近20年来的工业进化史,看看哪些城市已经浴火重生?哪些城市依旧徘徊不前?
一、唯一转型升级成功的城市——深圳为了分析6个制造业强市的发展进程,这里分别选择了年、年和年等3个年份的数据,为什么要选择这3个年份的数据呢?改革开放后一直到年,是我国新兴制造业城市们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它们进入了各自的高光时刻;而到了年之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年则是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的起点,因年的详细数据还没有出来,所以第三个数据选择了最近的年。
年,深圳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四,已经形成了“北上广深”的发展格局。但是,当时深圳的工业增加值仅有亿,远低于苏州,比无锡也高不了多少;而且当时深圳的第二产业占比仅有50.90%,在6个制造业强市中是最低的。这些数据说明,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早在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准确的来说,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开始于年,当年第二产业占比比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开始于全球经济危机之前,是经济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
而到了年,深圳早已进入万亿俱乐部,深圳的第二产业占比则下降至41.16%,再次下降了9.00%,第三产业占比则升至了58.79%。但,与此同时,深圳的工业增加值高达亿元,远超苏州等其他5个制造业强市。这些数据说明,深圳进行10年的产业转型升级,成果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虽然占比降低,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量降质升,发展势头良好。
年,深圳gdp已经接近3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上升至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而深圳第二、三产业之比则变成37.78%:62.12%,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随之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而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多亿,继续领先其他5个制造业强市。从年深圳的经济数据可知,已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经济时代转型,已经进入我国最发达城市的行列,而深圳也就成为了6大制造业强市中唯一转型升级的城市。
二、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苏州,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苏州,我国第一大地级市、工业强市,以一个普通地级市的身份,经济力压诸多副省级省会城市,是近40年来仅次于深圳的传奇城市。年,苏州进入了它的高光时刻,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五,仅位于北上广深之后。而当时苏州的第二产业占比高达63.70%,处于工业化的巅峰时期。
而从年开始,因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放缓,苏州被迫进入产业转型升级中。到了年,苏州虽然已经进入万亿俱乐部,但经济总量排名下滑至全国第七,被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超越;第二产业占比也下降至49%,与第三产业各占半壁江山。在这8年时间内,苏州受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产业转型升级深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也是偏低。
年,苏州已经进入2万亿俱乐部,实现了和深圳、广州、重庆等同框,全国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而苏州第二产业占比也再次下降了约2.50%,第三产业提升了3.00%,可以看出相比前面的8年,苏州转型步伐放慢了。产业转型升级越到后面就越艰难,不仅需要淘汰落后产业,同时还需要提升现有产业提升含量,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绝非易事。目前,苏州处于工业化后期,仍然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了。
三、产业转型升级艰难的无锡无锡,位于太湖湖畔,和苏州比邻而居,是我国制造业强市。年,无锡进入它的高光时刻,全国城市排名第九,是继苏州之后,第二个进入全国十大经济城市的普通地级市。年,无锡全国城市排名下滑至14名,第二产业占比下降9%,但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放缓,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少。而到了年,无锡进入万亿俱乐部,第二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至46.50%,但是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放缓。近十年经济数据说明,无锡的笼子腾出来了,但是却没有多少鸟住进去,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了困难,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提振和支撑。
四、高质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东莞东莞,世界工厂,我国的现代化制造业强市,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年,东莞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经济总量排全国城市第13名,超过了武汉、南京等传统经济强市。但随着年全球经济危机,东莞进入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产业转型升级期,年东莞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下滑至22名,年进一步下降至24名。但是经过十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后,东莞第二产业占比经过下滑后实现回升,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大大提升,年工业增加值已经开始接近无锡,以高质量进入工业化后期。
五、转型升级门口徘徊的泉州泉州,曾经的国际大都市,如今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大市,万亿俱乐部。年,泉州仅有多亿,全国排名第26名,远低于东莞;第二产业占比也只有58.91%;但到了年,泉州第二产业占比提升至61%,经济总量全国城市排名上升至23名。而到了年,泉州成功跨入万亿俱乐部,全国城市排名上升至18名,由此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但泉州存在着重大的隐忧,产业主要以制鞋、纺织服装等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继续进行转型升级,但它一直在门口徘徊,始终难以定下产业转型的决心。
六、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泥泞中的温州温州,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强市,我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曾经和东莞齐名。年,经济总量多亿,和泉州非常接近,在全国城市中的排第27名,第二产业占比54%。而温州从此进入了大刀阔斧的产业转型升级期,年温州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至45%,与泉州的差距急剧扩大,全国排名下滑至35名。年,温州第二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至42%,工业增加值不到泉州的一半,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入。温州的情况和无锡有点类似,但更严重,附加值产业淘汰后,难以引领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因此不得不进入低速增长期,深陷产业转型升级泥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