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刊丹青赤水

《贵州日报》今日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刊

丹青赤水:绿色脱贫生态美

记者潘树涛翁永学

近年来,赤水市凝心聚力、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以一马当先的勇气、马不停蹄的毅力,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在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用艰辛与付出干成了一件件大事实事;用苦干加实干谱写了一篇篇精彩华章!实现了旅游提质升级、井喷式增长;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了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务院委托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组的调查评估,成为年度全国第一批、贵州省第一个脱贫退出的县市。

坚持“绿色发展”:走出绿色脱贫之路

“去年,我家竹山上采伐销售40吨竹原料、收入1.72万元,我又发展3万尾生态鱼,预计今年有60万元收入。”依托生态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让赤水市官渡镇新华村贫困户袁吉明笑得合不拢嘴。

赤水是中国最大的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万亩,全市20万竹农人均竹林面积近7亩,竹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最大的支柱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良好的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

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年,该市靠竹产业销售竹原料就达80万吨、产值3.9亿元,销售竹笋约5万吨、产值达2.5亿元,全市竹农人均增收元以上。

年以来,赤水市深入实施以10万亩金钗石斛、万亩丰产竹林、0万羽乌骨鸡、1万亩水产养殖为重点的农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依托生态优势和地理气候特征,在石上种药、山上载竹、林下养鸡、水里养鱼,形成绿色生态立体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先后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5.8亿元,发展金钗石斛原生态种植7.9万亩、商品竹林万亩,年出栏乌骨鸡万羽,生态鱼养殖1.1万亩。

该市长期镇白田村大田组贫困户黄世远,由于缺资金、缺致富门路,一家5口人均收入仅有余元,一直过着苦日子。

针对黄世远家实际,帮扶他家的党员干部帮助贷款15万元,利用他家的石旮旯地栽种金钗石斛30余亩,年实现石斛销售收入20多万元,不但还清了贷款,还新建了住房,两个儿子还结婚娶了媳妇,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示范户。

目前,赤水金钗石斛产业覆盖贫困人口户人,人均年收入元以上;乌骨鸡产业覆盖贫困人口户多人,人均年收入元;生态鱼产业覆盖贫困人口户人,人均年收入元;全市共投放农村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户1.75亿元,户均年收入元以上。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扶贫,带动创业就业脱贫。

近年来,赤水市还把居住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功能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居住分散的“四类穷窝”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先后实施完成生态移民户人、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同时,对搬迁到城区的贫困家庭,给予购房补贴和装修补助,让贫困家庭“拎包入住零负担”。

作为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自年以来,赤水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九不”增“九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率先在贵州打响脱贫“摘帽”硬仗,走出一条“绿色”脱贫之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赤水市利用系统分析贫困人口分布和致贫原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因学、因病、因残等,进行分类指导、帮扶、管理,并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做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渠道。

同时,坚持把“党建扶贫”作为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有效抓手,创新党建脱贫工作机制,由53名县级领导、51个挂帮部门包干贫困村,名市乡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下派35名国家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选派44名第一书记和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年以来,赤水市共计累计投入各类资金亿元助推脱贫攻坚。全市建档立卡系统贫困人口9户人,6个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4.6%下降至1.95%。

今年7月12日至19日,国务院委托的脱贫县退出国家第三方评估组进驻赤水市,以最严、最细、最实的评估方式对赤水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调查评估。最终,赤水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调查评估,成为年度在全国率先脱贫退出的县市,向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践行“生态接力”: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

绿色,早已成为赤水最亮丽的“底色”。走进赤水,满目皆绿,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3多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近年来,赤水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失去了许多产业发展的机会。但赤水人民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科学规划,夯实生态基础,实施产业升级,扩大经济总量,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共荣的新路子。

“我们要坚定‘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扎实实推进‘四河四带’建设,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绝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在去年召开的赤水市第七次党代会上,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的话铿锵有力。

况顺航说,赤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新形势下,赤水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友好型“四型”15种产业,切实守牢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让空气变人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据悉,赤水市从年起,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0多个,每年减少税收万元。同时,拒绝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招商引资项目25个。

赤水优良的生态环境,抚育了众多特有优良物种。丰富的竹资源,为赤水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绿色原料,形成了“造纸、建材、竹地板、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生态食品”等涉及10多个领域多个品种的产业链条。

赤水还立足赤水河“美酒河”品牌优势,把酿造业作为发展新型工业的突破口,先后引进20多家白酒、晒醋酿造企业入驻。目前,全市白酒产能达1.5万吨,晒醋产能突破万吨大关。

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的引领作用,赤水投入亿元完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园区引领,构建起以竹、药、醋、鸡、酒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产业体系,发展以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新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五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年,赤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家,工业总产值达亿元。

近20年来,赤水市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生态接力”,大力实施“增彩添色”工程和“月月造林”行动,森林覆盖率上升至82.85%,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经验在全省推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县(市)。

率先在全省实施“河长制”,累计投入近4亿元对赤水河流域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建成1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8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和14个垃圾压缩站,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点水质达标率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市、中国长寿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殊荣。

打造“全域旅游”:成为“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赤水不仅风景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也很不错,真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从福建来赤水旅游的廖先生说。

赤水是全国第一个以行政区域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质旅游资源。近年来,赤水市坚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突出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通过拓展开发、发展、合作、业态、承载等“五维空间”,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加快构建“六全旅游”发展新格局,助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赤水坚持旅游兴市,确立了“丹青赤水”旅游形象主题品牌,先后成功举办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端午龙舟赛、美食旅游文化节、山地国际音乐节、冬泳抢渡赛等赛事节会活动。建成了立足川黔渝、辐射全国省会城市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使“品牌赤水”通过营销推广逐步形成“品牌经济”,培育出赤水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据介绍,近年来,赤水投资近亿元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先后在国内的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成都、重庆以及港澳台地区等地进行旅游推介,并与法国蒙特罗市和圣梅达尔市缔结友好城市,增加赤水的国际知名度。

为了让游客享受到便捷化、智能化、协同化、差异化的旅游服务,赤水市还将“大数据”成果广泛应用于涉旅行业,全面建成景区和中心城区“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全市涉旅行业和旅游景区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按照“全景赤水·全域旅游”理念,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初步形成了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工业观光旅游、健康养生游等多业态竞相绽放的大旅游格局,成为贵州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

此外,赤水近三年融资22.5亿元,对主景区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创建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四洞沟、竹海、佛光岩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游客接待中心和省内一流的“智慧旅游”系统,推出一批优质酷炫的旅游新项目,打造出赤水绿道、低空飞行、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等一批精彩纷呈的旅游新业态。

近三年来,赤水市累计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7.89亿元,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升级打造6大示范景区,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农业观光园12个,10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等40余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名片。目前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7万人,建成12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商务宾馆、连锁酒店、风情客栈余家,全市接待床位达到3万张。赤水丹霞旅游区有望在年内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赤水旅游持续高峰,8天共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三成以上。

摄影:翁永学喻德江刘荣誉王怀茂王先龙、王茂祥等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详情

长按下方







































北京白癜风专家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fz/8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