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忠从贫困瑶乡走向世界的艺术家

重庆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321/4595290.html

曾凡忠:从贫困瑶乡走向世界的艺术家

——记曾凡忠先生的奋发与成功之路

崔成骏

出生于湘南大地的曾凡忠先生,本是永州瑶族的穷孩子,历尽磨难,自强奋发,而今已名闻遐迩、在多学科多领域卓有建树。他是企业、慈善、收藏、文学、音乐、剪纸叶雕、美术、书法篆刻、武术、中医等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现为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中国文艺评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武术协会、中国瑶医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省作家、音乐家、美术家、硬笔书法家、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国际民间艺术成就奖、中泰文化交流大使、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世界人像剪纸大王、感动中国年度艺术家、全国诗书画先进人物、省剪纸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诗书画印皆攻,发表各类作品余篇、首、幅,出版著作14部。不少艺术作品被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文化部、国家民委、哈佛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现为东莞市嘉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永州市大苟农耕文化园董事长、曾凡忠艺术馆馆长、永明诗词协会副会长等。

其个人成就先后被世界优秀人才国际交流网、美国ICN国际卫视、美国《侨报》、《国际日报》、韩国《江原日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人物周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61种语言)、环球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中国油画网、加拿大全球华网、新浪网等国内外多家(次)报刊媒体网站报道。

曾凡忠的剪纸、叶雕、国画、油画等艺术作品,曾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朝鲜、美国及国内多次展出,并被国内外知名人氏收藏。他的古琴、独弦琴、筚篥、双排键管风琴演奏,获全国金、银、铜等奖项。

曾凡忠出版了《大脚走天下》、《儒商是怎样炼成的》、《跑步人生》、《临江仙品琴》、《孤独静候花开》等14部著作。他的论文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有关他的报道多见于国内外报刊、电视台、网站;他的艺术作品在各类大赛、汇演、博览会、艺术节上展出或演出,他的肖像剪纸及人像水墨画被不少政要专家学者等名人收藏。其剪纸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

穷困是意志的磨刀石

年,曾凡忠出生在湖南江永源口瑶乡农村,七岁丧父,只得辍学砍柴、采茶、摘杨梅。他提着一根小扁坦,包着几个煨好的红薯上山,崎岖的山路象一根粗大的绳索束缚着他的命运。等到赶集日,挑到十多里外的镇上去卖,连一根冰棍也不敢买,把卖的钱全数交给了母亲。

后来到乡中学念书,交不起五元的伙食费,每天带着冷饭和咸菜,中午躲到一边啃,长期的营养不良,到初二时得了水肿病。长年没鞋穿,肿底长了厚厚的老茧,乃至踩在石缝草刺上已不觉得痛了。

穷人孩子早当家,穷人孩子苦读书。曾凡忠就在这样的状况下以全区第一名考上了师范。上师范,学费少了,还有补贴,可以吃饱饭了。而他性格内向,乡土味浓,常不受人欢迎,使他深感孤独。于是,他开始拿起笔写身边的生活,以排解心中的寂寞,苦难的经历,深刻的体验,使他的文章少了幼稚的学生味,而蕴含着沉重与成熟,因而被编辑部看好,先后在《永州日报》、《三湘都市报》、《湖南日报》上刊用,继而又上了《中国教育报》、《中国人事报》等国家级报纸。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期间他更加勤奋努力,用两年时间自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并通过了本科自学考试。

痛苦使理想生辉,砍伐让生命挺拔。李嘉诚说:“千金难买少年贫”。曾凡忠少年时期经受过贫困的磨砺、苦难的锤炼,从而使他养成了不畏挫折、不惧艰辛的意志与毅力,使他在以后的拚搏中勇于面对各种挑战,进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孜孜以求、不屈不挠。

曾凡忠举办书法篆刻作品个展

从打工到创业

年初,曾凡忠开始走出家乡,谋求发展。他凭着近百篇发表的作品和一大叠获奖证书,在东莞一家电脑办公设备公司应聘并录用,任企业报主编。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报刊主编还得兼任企业文化方面的杂事:公司歌曲的编写和教学,企业标语的拟定和剪刻,分公司开张的布置和宣传……,短短数月,公司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得以落实,他成了老总的得力助手。此时他工作稳定,可谓如鱼得水,但他不满足于按别人的意志办事,他要按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业,他辞去了这份优厚的工作,自己出来开办广告设计公司。此时,他来东莞还不到一年。

初起创业谈何容易!要跑业务,找客户,联系印刷厂,还要送货上门,这其中的甘苦于今还点滴在心!一次去广州办事直到晚上9点,没有车回东莞,只得坐在车站门外看书打发时光,后半夜睡着了,被治安人员叫醒,解释了老半天才没有当盲流人员抓起来。另一次,为节省费用,他将多斤的印刷品自己搬到汽车站,上桥,下桥,到上车时衣衫全湿了。还有一次外出,已过中午,口袋只有1元硬币,盯着饮食店的价目表,只够喝一碗白粥的份儿了,连配粥的榨菜也买不了,喝着这碗照得见人影的白粥,他禁不住流下眼泪!他说,以后每当路过那家饮食店总忘不了看上一眼,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工作上的奔波跑腿、食睡无常、连夜加班、负重搬运,这些都可克服,而资金难以周转不是用精神毅力可以克服的,因为许多公司都实行月结的通例,前面的业务尚未收到垫付的费用,后面经营又得投入成本,这对一名正处于草创阶段的外地人来说,银行贷不到款,也无几处信任你的友人可借,其捉襟见肘的苦况可想而知。

记得是在年快过年时,他拿到了第一个单的货款,赚了元。这数字不大,但毕竟是他的第一桶金,从此,信心更足了,他要向着既定目标冲刺!经过了近两年的拚搏,公司站稳了脚并取了发展,添置了设备,增加了人员,由于坚持薄利、优质、守时、信誉的经营守则,业务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承接了裕元制造厂、美能达公司、嘉荣商场、金月湾花园等百余家的海报、宣传单、画册等业务,范围扩展到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地,并连续多年荣获全国优秀报刊设计一等奖、,首届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等。

学无止境,涉足多门艺术领域

他在音乐领域不断地攀登,拜能者为师,向著名古筝演奏家林亚老师学习,成了他音乐人生的转折点。林老师是中国东方乐团广东分团团长、中华古筝新筝研究会会员,是享誉中华的古筝演奏家,曾多次出国交流。他不远千里,前往厦门大学向中国古埙第一人赵良山教授求教,赵教授为其精神所感动,免费收曾为徒将多年研充成果无私传授,并将亲手制作的古埙赠予。“埙”是一种行将失传的一种古代乐器,他决心去学习正是为了得以继承。他往北京学习古琴,现已成为东莞唯一具有古琴资格证的指导老师。他远赴内蒙,与牧民同吃同住,向当地马头琴艺人请教。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和马头琴,都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凡忠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崔国强先生创作钢笔画肖像

他在音乐方面卓有建树,会演奏古琴、独弦琴、埙、侗笛、筚篥、双排键管风琴等二十多种乐器,著有学术著作《古琴评谈》、《临江仙品琴》,并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他获得第六届青少年艺术节金奖、中国乐坛盛典金奖、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金奖等,连续六年获得了“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他的剪纸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尤其以人物肖像为专攻。他还创造了“叶雕”,即在树叶上雕刻人物头像,从而获得人像剪纸大王,中国叶雕第一人的称号。他还在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钢笔画等领域继续探索,并多次举办了此类展览。

他用技艺的精湛和博大的胸怀,诠释着自己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刻体会,诠释着自己弘扬民族艺术的决心与信心,更诠释着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心和热爱。当一个人的梦想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结合起来,无疑将会更有意义。曾凡忠的中国梦就是把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剪纸、雕塑、中医、书法、国画、篆刻等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是一位中文报刊收藏家,他藏有清朝的《北洋官报》、《政治官报》等稀有报纸数十种,尤以企业报的收藏为全国之最,超过了北京图书馆,他藏有各类报纸1多种,十余万份,被载入“中国之最”,被《人民日报》评为华夏收藏家。美国的《侨报》、香港《大公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传播予以报导,其事迹被载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等典籍。

尽其所能,资助贫困学子

当今社会,一些社会名流和事业成功人士捐资扶贫、救灾济难的事迹,每有媒体报道,并广为各界称道。但这有个前提,即他们都是拥有千万、万万资产的富豪,或者是大集团、大公司的老板,他们甩手几十万、上百万做慈善事业,应不会感到吃力。

而曾凡忠的支助山区贫寒学子,在于其精种之可贵,因为他自己也刚刚脱贫,经济能力十分有限,但当其公司开始有盈利时,便决定每年拿出利润的20%用于支持穷孩子读书。他为贵州遵义山区的一所小学,连续支助了七年。他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每年按计划投入资金,学校也按期寄来使用款向的清单,如添置了什么教学器材、垫付了哪几个孩子的书本费等等。年3月,他来到粤北,在连州政协秘书长和当地妇联干部的带领下,冒雨来到东陂镇,为孤儿送去书包、钢笔、课本等学习用品。虽然每次的捐额不大,但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先后资助贵州遵义、广西河池、江西于都和石城及粤北连州等地山区贫困学生多名,共捐款捐物多万元。

虽然,曾凡忠的捐款远远比不上一些大企业家,但我们可以这样看,一家年利润3千万元的大公司,捐赠30万元,不过是1%;而凡忠年收入仅30万元,他拿出3万元,就是10%了。以捐额看,前者是后者的10倍,而从比值来看,后者却是前者的10倍。所以我们不要只看捐资的绝对值,而要看款项占其资产的比值。

我们曾问过他,当自己住房还在按揭,连车子也未购买,自己尚未成家之时,何以不先办好自己的“基本建设”?他憨直地说:“我那些事不用着急,孩子读书却是不能耽误的,我想到我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门外徘徊的光景,就想到支助一个就少一个像我那样的童年!”这便是他为什么倾其所能、执着地帮助贫困生的内心独白。

曾凡忠自己生活简朴、处处精打细算,而对于公司员工却十分关爱,不仅支付报酬在同行业中居于上乘,还每年组织员工去省外旅游;员工有事,立即准假;公司内部,亲如家人,他深得大家的尊敬。

东莞是企业内刊最集中的地区,主管部门很少组织活功,而曾凡忠每年出资举办“珠三角内刊论坛”,让同行之间有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至年已举办了第九届。

曾凡忠还常去工厂、学校、图书馆作励志演讲,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鼓舞年轻人不要甘于平庸而要有所作为;他也常去幼儿活动场所,教孩子们剪出可爱的小动物,并演奏一些乐曲给他们听,使小朋友乐不可支。无论是是近千人的大场面,还是几十人的座谈,曾凡忠面对听众都同样认真,并为之互动。

曾凡忠在艺术领域是一位集大成者,在各种艺术门类皆有所造诣,在诸多领域皆有所成就,而最值得我们推崇的乃是在他身上有着种种非凡的精神——

一是不屈于命运、奋发自强的拚搏精神;

二是勇于创业、直向目标的开拓精神;

三是孜孜不倦、不断攀登的求学精神

四是自甘清贫而支助贫困生的奉献精神;

五是激励大家共向成功的互助精神。

(崔成骏,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yx/13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