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都市报
27岁,
差不多是现在身边90后的年纪吧,
他就高中状元,
而且还是温州历史上的首位状元!
他的名字叫徐奭(音“是”),
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熟悉,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古代乡贤。
▲徐奭像
在泰顺县城城东方向,有一条名为“状元岭”的古官道,相传因宋代状元徐奭曾多次往返于此而得名。这条泰顺最早通往温州城的官道,始建于唐代,被称为“温州大路”。
一千多年前,少年徐奭随父徐骏,从泰顺木棉村迁至岭下村,又从“温州大路”走出了大山,开始了他精彩的科举之路。
▲温州都市报8月9日报道版面图
27岁成为温州史上首位状元徐奭(~),字武卿,出生于瑞安义翔乡五十九都木棉村(今泰顺司前畲族镇溪口村一带)。迁至岭下村后,徐家在今垟畴村建立田庄,称徐庄;在今书院村建有专供族内子弟读书的徐家书院。
少年时期的徐奭和弟徐奕、徐达及堂兄弟一起在徐家书院学习。徐奭少时聪慧过人,能熟背《论语》《春秋》《礼记》等经典,并能融会贯通。及长,在家乡娶妻,育有长子未艾、次子添和少女。
北宋时期,福建一带名人辈出,人才荟萃,书院众多,科举上榜率高。宋咸平元年()闽人叶齐高中文科状元,福建遂成各地学子梦寐求学之地。徐奭结婚生子不久,为求良好的学习环境,便和弟徐奕随父移居闽地。
在闽学习期间,得益于良好文化氛围的滋润,徐奭学业大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徐奭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参加发解试。同年秋,他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参加由礼部主管的省试,高中省元。翌年三月,参加由宋真宗主持的殿试,徐奭一举夺得状元,时年27岁,为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有着千年历史的泰顺廊桥
欧阳修曾为他留下千年名句徐奭的殿试答卷并没有流传下来,所幸欧阳修《归田录》中保存了他的试题《铸鼎象物赋》中的两句:真宗好文,虽以文辞取士,然必视其器识。每御崇政赐进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于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赐第一人及第。或取其所试文辞有理趣者,徐奭《铸鼎象物赋》:“足惟下正,讵闻公餗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遂以为第一。
徐奭因这两句深有理趣,而被真宗钦点为状元。徐奭殿试的名句“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后人将其解读含义如下: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之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
▲徐奭中状元后宋真宗敕给的圣旨抄件
高中状元后,宋真宗给他下了一道圣旨。千年过去,圣旨实物已失,所幸泰顺《仙居(徐氏)祖传历代祖宗画像》题款,留下当时的荣耀:“敕状元徐奭皇帝制曰:窃惟入侍经筵,必资多闻博学之佐;出使藩臬,宜简穷材硕德之臣;非闻望素优,曷得吏民帖服?今科一甲进士徐奭龙首高登,蜚声唧唧,鳌头独占,鸿誉魏魏,不特海内惟尊,抑亦天朝倚重。兹特委尔荣行,须朕简命,宣我威信,俾国体之共尊,振尔纪纲。令君命其不亵如,朕亲临尔其懋哉!大中祥符五年八月。”
从一帆风顺到跌入低谷状元徐奭进入仕途被授苏州通判,任满后召试入馆,除授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馆阁是王朝的储才育才之地,作为进士及第第一人,徐奭的入馆,正表明了宋王朝对他的器重和期望。
馆职清闲而前程远大,徐奭入仕之初,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天禧二年科场舞弊案事发,徐奭的政治生涯,瞬间跌入低谷。
天禧二年()年,徐奭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考试结束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或许是因人请托,徐奭竟“潜发封卷视之”。因私拆试卷事发,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监当。由直集贤院的清优之位,被贬为洪州酒类专卖事务官,几乎是一贬到底。
太湖治水,得到朝廷嘉奖所幸徐奭在洪州监酒的位置上并未蹉跎过久,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在天禧四年(),徐奭已经重回朝廷。这一年,他参加了注释真宗御制文集的工作。
宋仁宗即位()后,徐奭调任苏州通判,不久升任为两浙转运使。作为南方最发达之地,两浙路是北宋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柱,所谓“两浙之富,国用所恃”,由此看来,宋廷将“经度一路财赋”的两浙转运使一职授予徐奭,也确可称得上委以重任了。
徐奭在担任两浙路转运使时最大的政绩就是治理太湖。
宋仁宗天圣元年(),太湖地区再次发生水灾。是年,“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堙废,浸民田”,八月,宋廷诏令徐奭和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领其事,伐石增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
由于兴修水利有功,徐奭得到朝廷褒奖,升迁礼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
▲泰顺岭下沙墩徐奭墓遗址
以丰富经验成功治理黄河水患徐奭在任知制诰期间另一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ys/1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