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语文教学泰斗钱梦龙昨到温十九中传经
——在接受温都专访时他说,语文教学三大弊端:去知识去传统去训练
人物名片钱梦龙,上海人,年出生,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温都记者朱斌
温都讯昨天,全国语文教学泰斗钱梦龙带领其专家团队来到温州市第十九中学,参与以“学校搭台、专家进校、同台竞技、借力发展”为主题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为期两天,钱梦龙团队的4名语文教学专家将与温十九中的6名语文教师同台“斗课”,一较高下。活动之余,钱梦龙也接受了温都记者专访,谈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您对温州语文教学有什么建议?
钱:我曾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指导我教学实践的理念。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语教育的一门课程。训,是教师的引导;练,是学生的实践。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
温州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不是太了解。只要强调读、写、听、说等训练,做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对解读课本有足够的办法,语文课一定能上得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记者: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长都反对过多训练学生,应当注重素质培养,而您却一直强调要重视训练。
钱:我所提倡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训练”,这和应试式的“操练”是完全不同的。训练说到底,就是对学生读、写、听、说等能力的练习,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类文章,而不是简单地教懂某一篇课文。这和素质教育没有冲突。
但现实是,人们往往因为痛恨机械式的“操练”而迁怒于“训练”,把两者画上等号,使本该有的“训练”蒙受不白之冤。排斥训练,无异于抽空语文教学的内容,使语文课程蜕变成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
一些老师上得像故事课音乐课,就是不像语文课
记者:您认为现在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钱:一是“去知识”。很多人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但工具科目也应该有知识结构。现在语文语法多是从外语中移用而来,真正的语文语法已经很难在课本中找到。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以知识为载体。
二是“去传统”。现在一些老师拿到课本后,不明白自己该教些什么。语文课上得像绘图欣赏课,像故事课,甚至像音乐课,但就是不像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绘本等工具,是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回课本的解析上,切忌华而不实。
三是“去训练”。我前面说过,训练不等同于操练,但现在我们的教育过于浮躁,考试往往绑架教育。而不少家长只关心学生分数考得好不好,能不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功利、世俗。所以,大多数学生考上大学就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大学学习才是培养人的关键期。
30年前的“三朵花”,至少有两朵没枯萎
记者:有人认为,您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出自30多年前,早已是明日黄花。您怎么看?
钱:有一段时期,我也曾以为我的“三主”理念过时了,开了30年的花也到了凋零的时候。不过,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就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写入其中。如此看来,我的这三朵花,至少有两朵还没有枯萎。
学生为主体,就是重视教师“教读”之前学生“自读”,“自读”不是“预习”,而是一种以培养自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训练方式。
不动笔墨不看书。我总是要求我的学生把课本当成练习本,一定要在读过的文章上留下痕迹,比如注释或批注,定期将课本上交检查。学生在老师教读之前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以及质疑问难,对课本有了初步解读,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领悟读书的方法。
课本里写着答案,这样的提问是“教学圈套”
记者: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误区吗?您可以给老师们一点建议吗?
钱: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的定位应当在“导”。老师不是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应当因势利导,将他们引入课本学习,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不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问一些问题。打个比方,有一次有老师在教授有关白求恩的一篇课文时,问学生白求恩是哪国人,年纪多大,为什么来中国?而这些问题,在课文里原原本本地写着,讨论这样的问题对解析课本毫无意义。我把这种提问称之为“教学圈套”。这些伪问题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老师希望从学生嘴里“掏”出一个预期的答案,这个答案其实早已编入课前制成的PPT课件中。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设计问题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训练的一种。问题设计得好,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实例
有一次学习新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前钱梦龙把十幅挂图不分次序地挂在黑板上,然后又制止了拿书准备“自读”的学生,告诉大家不要看书。上课了,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挂图,根据每幅画的背景、人物,用自己的话分析是什么历史事件,再给各画加上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好。学生觉得太难,要求看书,但老师故意不让步,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允许他们只准看书十分钟。于是,像占了“便宜”似的,他们高兴而紧张地忙开了。这样,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精心构思教学步骤,课堂效率就高了。
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有一次,他接了一个初二的“双差班”。第一篇作文的讲评课上,同学们拿到作文本后,发现都得了教好的成绩。平时常“吃”不及格的他们,认为老师开玩笑,老师却严肃地告诉他们:大家的作文完全符合老师提出的两项要求,得90分以上的作文,还超出了老师要求的标准。原来,这次题为《我的一家》的作文,老师写了两个要求:①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②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提完要求,钱老师还表示:非常担心大家没能力做到这两点。在郑重宣布了评分依据后,老师又谈起了自己那段“差生”的历史,学生有点动情了。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别小看这一次的两个要求,以后每次作文,都要提一两点要求。只要一点、一点地努力去达到这些要求,成绩保证不会比别的班差。这样,这个班出现了转机。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