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海绵城市,毕竟温州也要开始建了。一个城市高不高级看什么呢?这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段有关“下水道”的话,出自龙应台的《想念草地郎》——“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角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统与都市计划配合得相当密切,这大概是个先进国家。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泞泥,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开发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大雨不友好,但城市很友好,所以你会喜欢在这里生活。“海绵城市”大概也是这样的目标。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当年,温州也尝试成为首批“海绵城市”的国家试点,但没有成功,这次是自己坚持要做了。前几天,温州市规划局发布了《温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批后公告。按照公告的说法,温州将努力构建“一环联三楔,一江汇四水,四片涵三库”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使温州中心城区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目标。这个规划的期限是(-年),规划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和瓯北片。那谁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以及放水呢?答案是遍布市区各处的“海绵体”。温州中心城区的重大海绵体主要包括山体(大罗山、吹台山、龙娘山、蒲瓜尖、胜美山等)、水库(泽雅水库、仰义水库、天河水库等)、湿地(三垟湿地、塘河水网)、主要水系、绿廊(瓯江两岸沿江绿廊、瓯海大道绿廊、金丽温高速绿廊、高铁绿廊、甬台温高速绿廊、滨海大道绿廊、沿海高速绿廊等)、岛屿(七都岛、灵昆岛、洞头生态海岛群等)以及较大规模的绿地公园、防护绿地、农田等。温州准备通过重点区域海绵城市的构建,逐步建设可持续的雨洪管控系统,明确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改善水体水质,提高市区的整体蓄洪能力,将温州市建设成“绿色自然、生态宜居、安全弹性”的海绵城市,成为水乡宜居城市的典范。温州的“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分别为中央绿轴(4.8平方公里)、CBD区块(9.6平方公里)、三垟湿地(11.7平方公里)、浙南科技城(5.1平方公里)、七都岛(7.5平方公里)、瓯江口(9.4平方公里)、经开区(20.1平方公里)、瓯海行政中心区-站前-横屿区块(11.1平方公里),建设总面积约79.3平方公里,约占规划区建成区域面积的26.4%。幸运的是,温州的先人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最强“海绵体”——就是塘河。它其实是一代代温州人人工开凿疏浚出来的最佳行洪、排水、蓄水通道。温州的内涝不常发生,这要感谢无处不在的塘河水系以及近在咫尺的瓯江。整治后的温瑞塘河。来源温州日报温州的塘河,覆盖面积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瑞安、平阳等地,其中温瑞塘河流域面积最广。资料显示,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温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区小南门码头,南至瑞安市区东门白岩桥码头,途经鹿城区、瓯海区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游(丽岙镇)进入瑞安市境后,经仙岩镇的河口塘、罗凤镇的塘口、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和上望,长33.35公里,俗称“七铺(古十里为一铺,下同)河路”。作为后人,需要注意的是——经常疏浚并保护好河道防止被侵占,这件事就可以算为温州的“海绵城市”建设立功了。插播一句:温州市区坐拥温瑞塘河这么好的水系,说实在的,从目前城市建设的现状来看,它的美远远没有被用好,现在被城市割裂成一段段,特别可惜。按照理想的状态,市民应该可以沿着河道,不受私家车、公共交通干扰地走路、骑车到河道能通到的任何一处。纯粹感叹一下,希望有一天能够被纠正。对于解决“海绵城市”所要解决的蓄水排涝行洪等问题,其实古人有很多智慧还是蛮厉害。温州城有千年历史,有城的地方,必然需要蓄水排水系统。据说,古人郭璞在温州城内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着根据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于城内设五水:东为伏龟潭(碧波潭),南为雁池(今乘凉桥),西为浣纱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温州古城不大尚且需要五湖来调蓄洪水、排洪排涝、调节气候,现在已经膨胀了数十倍的温州市区,其实更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还有,温州永嘉岩坦镇溪口村有一处明代古宅李氏大宅,古宅的排水系统历经多年还在发挥作用,其引水供水工程直接从远山引山泉进宅,成为名副其实的自来水。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智慧值得学习,很多古代水利工程,精巧而智慧,经久耐用。比如像江西古城赣州,有一套始建于宋代的高效排水系统——福寿沟,保障了赣州城区的千年不涝。福寿沟线路图福寿沟地下沟渠当然,也有像日本这样的恢弘工程——日本在东京花15年、投入超过亿人民币建设一个庞大的“地下神庙”——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程来解决排水问题。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被誉为“地下神庙“楼市温州”认为,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像日本东京一样,建这么恢弘的地下排水系统。像温州,其实就不需要。还是因地制宜方显智慧。温州建“海绵城市”还值得一说的是蓄水的问题。温州被称为江南水乡,但实际上是个极为缺水的城市。根据此前发布的《年温州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创近十年新低,仅为.4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红线。特别是温州市区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立方米,因此是个极度缺水的区域。此前有专家分析,造成温州缺水的原因主要是温州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降水较多月份集中在夏天台风季节。此外,温州降水的区域分布也不均衡,除永嘉、泰顺降水量较充足外,其他地区降水偏少,洞头、乐清等地更少。怎么办呢?要涵养水源!要蓄水!而不是将水一排了之。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乐清的这个滨水公园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深挖形成的,平时是滨水公园,汛期可以蓄洪,还有专门的水闸调节公园内外的水位。位于温州经开区的金海湖金海湖公园是从无到有,生生挖出来的,也非常漂亮。事实证明,挖了这两个湖,不光是有了涵养地下水、蓄洪、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让周边居住环境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样的工程,应该多搞几个,特别是龙湾永强平原这些地下水超采历史长的地方以及平阳水头这些容易满水的地方,当然不能挖死水,要活。多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jj/1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