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温州探索NO14ldq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温州教育》年1-2月(总第/期)封面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本项目化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产品制作(设计名片、编制手账、录制广播剧、打造主题晨会等)等方式,引领学生回眸校史岁月,走进时光里的实验中学,了解东山书院和中山书院的前世今生,体悟书院精神与实验中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项目简述

北宋皇祐年间,王开祖在华盖山脚下首创东山书院。历经岁月流转,如今成为温州市实验中学东校区的所在地,近千名学生在此求学问道,延续着书院的文化精神。而实验中学本部则是清代中山书院故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的温州市实验中学,见证了温州文脉的生生不息。

本项目化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产品制作(设计名片、编制手账、录制广播剧、打造主题晨会等)等方式,引领学生回眸校史岁月,走进时光里的实验中学,了解东山书院和中山书院的前世今生,体悟书院精神与实验中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项目设计与实施

(一)驱动性问题

置身于温州的一方文脉,实验学子们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一同求学问道,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奇妙交融。那么,如何用创意开启古今对话,通过一场“校史寻访”活动,设计“文创产品”,并打造一台主题晨会来继承和发展校史文化呢?

(二)学习目标:见表1。

表1校史寻访项目化学习目标

(三)项目设计:见表2。

表2校史寻访项目化学习项目设计

(四)项目成果评价:见表3。

表3校史寻访项目化学习成果评价

(五)项目实施

1.入项

(1)发布“校史传承人”征集令。组织学生观看《东山书院》纪录片,阅读温州都市报《谢灵运诗中春草池究竟在哪》一文。在此基础上发布“接续千年文脉赓续书院精神——校史文化传承人征集令”。

(2)分组讨论,头脑风暴。发布征集令后,组织有意参与校史文化项目化学习的同学进行分组讨论:

①关于东山书院、中山书院,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②温州市实验中学与谢灵运的春草池、清代的中山书院有哪些关联?

③书院精神在实验中学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各自的驱动性问题。然后,汇总同学们的驱动性问题,围绕“①我知道了什么?”“②我还想知道什么?”展开头脑风暴,明晰子项目的任务。

2.知识与能力建构

(1)子项目一:探寻·东山文踪。

第一步:通读。学生根据提供的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库1(见图1),通读书籍内容,以小组合作形式梳理东山书院发展时间轴、书院教育名人的生平经历及教育理念。

图1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库1

第二步:精读。学生根据精读任务表开展选择性精读,形成对书院文化人物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观点分享会。

(2)子项目二:考证·文脉渊源。

第一步:考察前的准备。学生实地考察温州教育史馆,了解中山书院的历史,完成实地寻访任务单。

第二步:实地考察。学生结合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库2(见图2),实地考察实验中学本部校史馆、《重建梦草堂记》石碑,了解实验中学与中山书院、温州文脉的渊源。

图2学习支架——学习资源库2

完成考察后,开展考察成果个性化展示沙龙,优秀作品如“中山书院前世今生创意手账”。

(3)子项目三:传承·精神生辉。习近平曾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在厚重的历史之下,如今的实验师生们又是如何传承文脉精神的呢?为了解决这一疑惑,同学们借由支架,分步骤开展校园访谈活动。

第一步:撰写访谈提纲。在采访前,学生根据想了解的问题确定采访对象,设计问题,完成访谈提纲。

第二步:实施访谈。确定采访对象,实施访谈,做好访谈实录(录音、视频等形式)。

第三步:复盘提炼。在剪辑完访谈视频之后,进行小组感悟分享,提炼出“我心中的实验精神”,并将访谈视频分享至项目化学习钉钉群。

3.探索与形成成果

经过3个子项目的实施,学生形成了一系列项目成果。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项目成果(产品)存在的问题,思考优化方向与方法。根据存在问题,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产品进行优化,并于一周后进行展示。如学生绘制的创意时间轴——东山书院历程棋盘、教育名人明信片等(见图3),都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现校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各组撰写文案,并录制成“校史讲述人”系列广播剧,在学校的午间广播中播放,宣传校史文化。

图3校史寻访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

4.评论与修订成果

(1)自评与组内互评:每名组员将产品优化后的成果发送到项目小组钉钉群。组员对自己和其他组员的表现做出评价。在评价时注意肯定他人的优点,有依据地提出修改建议,措辞要有鼓励性。

(2)小组互评:项目组借助钉钉视频会议举行线上交流沙龙,各组浏览其他小组的成果和互评记录,补充修改建议。每个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修改建议,继续优化成果。

(3)项目组根据反馈意见,完善小组项目作品,准备参加“时光里的实验中学”校史主题晨会。

5.出项(公开成果)

结合此次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和感悟,项目组同学参与完成“时光里的实验中学”校史主题晨会,晨会流程如下:

(1)寻访东山文踪。实验中学新东区(原九中)坐落在华盖山下,这正是温州第一所书院东山书院的旧址。小组成员用演讲的方式为同学们介绍了东山书院的传奇往事,号召实验学子延续开放兼容的书院学风,逐鹿东山,续写辉煌。

(2)玩转书院棋盘。在千年的发展史中,东山书院起起落落,几度被毁,又几度重修,小组成员用创新型思维,制作特殊时间轴——创意棋盘。就如设计者所说,书院历史如同棋盘一样,生命值加加减减。我们不妨投一投骰子,用游戏的形式体验书院的发展,感受书院的兴衰,棋盘的形状设计成圆形,也展现出东山书院地点在变,形式在变,但其经世精神却一直留存于其间。

(3)创新人物名片。据说在历史上的温州,有这样一个神秘的组织——东山书院。这里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奇才,每一位老师都像大厨一样,用智慧和创意烹饪出一道道知识大餐供学生品尝。基于这样的创意,小组成员设计了“东山书院人才培养菜单”,将这些教育名家的治学理念汇集于此,彰显东山精神。

在菜单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人物明信片的形式重现昔人风采,使用了思维导图、词云图、雷达图、曲线图等方式展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他们的思想主张,基于史料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希望能让同学们对东山书院的教育名人、文化底蕴有更深刻的理解。

(4)思绘中山手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是南朝谢灵运的代表作。诗句中的“春草池”对实验学子来讲再熟悉不过。在实验中学本部逸夫教学楼南首,就有一个名叫春草池的池塘。而在前不久我校翻修时,意外发现的一块古石碑更印证了“春草池的旧址就在实验中学”的这一说法。除了千年文脉之外,我校本部中山一带还曾是古代温州众多官办书院的所在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的中山书院。小组成员用手账的形式,展现了实验中学与春草池、中山书院的渊源,希望身为实验学子的我们,也能坚定文化自信,让校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三、项目成效与反思

(一)重新定义学习,给予成长空间

基于史料解读、史料实证的校史项目化研究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强调让学生与真实情境、与同伴、与自己对话。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和实践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实践等环节,能力得以提升,成果大大超过预期。

(二)整合设计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在项目化学习中,既要系统规划,又要注重项目细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古城温州代表性的、重要的书院及其发展脉络,形成了时空观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访”的形式,通过展示与自评互判,学会分解问题、分工合作,深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提高活动计划的可操作性;通过设计名片、编制手账、录制广播剧、打造主题晨会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要素,增进历史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综合思维。

(三)反思项目过程,坚定前行方向

师生也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反思,认识到: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解决关键问题需要以详实史料为根基,需要以多元支架为支撑,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指导力,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巧思明辨。

英才出少年,良师筑名校从“斗城山水,东山文踪”到“实验风采,乘风破浪”华盖问捷的求学毅力始终不变,学者精神依旧永恒。校史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让校史文化为师生注入前行的无限动力,薪火相传,发挥研究价值,是我们需要一直探寻的课题。在今后的时光里,让我们继续以校史为基,以传承为梯,筑梦实验,无问西东。

原载于《温州教育》年第1-2期(总第/期)

作者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鲁佳迪虞缓缓

主办: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编辑:《温州教育》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dsbjj/13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