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陈细秀,右为陈细秀女儿
人物名片
陈细秀
温州医院,主管护师
年2月5日—2月18日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病区工作
协助护士长做病房前期筹建和病区的整体感染管控工作
2月2日对称日那天我接到了任务温州医院作为温州市唯一一家救治新型冠状病医院,1月28日,医院隔离病房正式启用并陆续开始收住患者。支援隔离病房的我在ICU工作过12年,也经历过非典,是个老ICU人,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使命,所以,义不容辞!
女儿和先生第一时间选择了支持我。那天下午,悠悠主动整理了自己的书桌和房间,我知道,那是她想跟我证明自己能好好照顾自己。
为了让她方便自己洗头,我剪了她心爱的齐腰长发。还记得当时一不小心剪太短了,她使劲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还安慰我说:妈妈,头发会长很快的,等你回来时,它就能被我扎住了……
从小,她就是个特别内敛而又敏感的孩子,为别人想得更多,也是我的明灯。我和先生都是医务工作者,平时工作很忙,很多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在家。此次疫情,我和先生都要坚守岗位,家里只剩她和一只猫,还好,先生不在疫情一线,不需要医学隔离,早晚能回家,至于中饭,需要她自力更生啦。希望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她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唉,说实话,还是有点担心的……
2月8日我的眼睛,你一定要争气啊!2月5日进隔离病房,到现在已经3天了,已经逐渐适应工作节奏和强度了。我总开玩笑说隔离病房是“没有回头路”的,因为每天我们都要通过一道道消毒关卡,穿上厚厚的隔离服,层层武装。由于我是临时隔离病区的感染管控督导员,不仅要自己穿好防护装备,还得督导进隔离病房的每一位同事的防护工作,在不同区域更换工作服、工作鞋,要依次戴好防护口罩与一次性帽子、戴双层手套、穿防护服、穿鞋套等防护装备。
我们每天也会和医生们一起查房查看病人情况,并遵医嘱进行注射、静脉输液、血标本采集、血糖监测、查看病人生命体征、查看呼吸机运行情况等工作,以及生活护理,比如打水、发饭、收拾餐盒、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消毒。渐渐地,在层层穿戴防护的情况下,我们技术渐长,慢慢接近在隔离病房外的工作效率了。
正当我觉得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的时候,我的眼睛却出了问题。7日白天,我就觉得眼睛很痛,到了晚上更是疼痛难忍,无法睁眼。医院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眼科同事紧急远程会诊,那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最终判断我是电光性角膜损伤,原来是因为我作为感染管控督导员,督促指导工友进行紫外线消毒,接触的时间久了一些,引起急性角膜损伤。护士长方振红遵照眼科医生的医嘱给我弄来了牛奶、迪克罗眼膏进行滴眼紧急处理,忙完这些,已经是凌晨两点钟了,已经忙了一天的她几乎整夜没有休息。
别的不担心,我的眼睛,你一定要争气啊!
2月18日离开隔离病房最近每天都是工作十多个小时。以前总被别人说能忍能吃苦的,但和病区的姐妹们比起来,我真的是弱爆了。她们照顾得了病人,也能当得了搬运工;拿得起呼吸机,也能修得了水电,希望疫情结束之后,所有的医护群体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在隔离病区工作,要比平时工作更累,效率会比平时降低。因为防护服不透气,穿上之后进行一些操作就是一身汗,穿一会后,里面的衣服就湿透了。戴上双层口罩,活动量一大就有些喘不上气来;戴着护目镜,时间一长就起雾气遮挡视线;戴着双层的手套去摸血管动脉等,感觉上就差了很多。效率变低了,但是不能有差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就只能把动作放慢一些。护目镜起雾了就多看一看,或者离近一些看,摸不到动脉血管就多摸一会,或者换换部位摸。
最近每天都有好多感动的事情发生,没想到离开ICU之后,我能以这种方式和以前的老战友重聚在一起,这次所有的老ICU人都演绎着“勇敢与担当”。孔海燕、杨惠芳、王海双都是曾经的老同事,重新搭档,大家都是默契十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意思。陈燕玲同学,你真是勇敢啊,第一天进来吐了,第二天进来吐了,当我们犹豫着第三天要不要把你从监护室换出来的时候,你喜滋滋地跑过来说:啊,我今天终于适应了,不吐了。还有吴微微同学,你理成短发的样子很帅气,根本无需美颜相机。
今天要结束隔离病房的工作,开始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但我心永远和大家同在。温附一医加油!温州加油!中国加油!
2月22日收到了女儿的信今天,我还在隔离期。医院领导真的好贴心,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护士长方振红二度进舱,她带领我们三十几个人,组建两支队伍,打了一场恶战,还没休息几天又重新奔赴战了,对她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最开心的是,我收到了女儿悠悠的来信。想想已经二十多天没见女儿了,好想她。她的信里字里行间都是让我放心,她真的长大了。
以下是女儿悠悠写的信的节选:
“这段时间,我与爸爸遵守了承诺,将自己照顾得很好。学习方面,您不用担心,我按时上网课,认真写作业,学校的陶校长也给我打来了电话鼓励我,还有学校的老师也加了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bbzz/1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