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
每种方言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是由岁月凝聚而来的,其文化价值是不能简单由另一种语言所代替的,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地区的方言对该地区的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离开了特定的方言环境,要表达某一地方的某一事物,往往会词不达意,走味变样。
有感于贵阳方言的急剧变化和消失,市民邵胜利于年开始潜心收集整理,以文本形式把众多的贵阳方言留下来。如今十年过去了,他收集整理贵阳老方言数千条,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下面为大家摘录了近日贵州日报记者对邵胜利的报道,详细叙述了《贵阳方言释义》的出版始末。
01
历时五年收集整理贵阳方言不懈怠
在贵阳某小区,记者见到了《贵阳方言释义》一书的作者邵胜利先生。
谈起收集整理贵阳方言的初衷,邵胜利坦言自己作为地道的老贵阳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因此对贵阳方言烂熟于胸,对方言特有的味道也格外有感情。正因如此,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敏感地注意到贵阳方言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于90年代写了《悄悄变了,贵阳话》一文公开发表,算是对贵阳方言的变化有了感性认识。
“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推广,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大范围地流动、交往极为频繁的今天,各地的方言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贵阳方言也不例外。”邵胜利举例说,贵阳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因为长期不使用而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比如“精忧”“相因”“展劲”“母斗”“烂氏”“上户”“咂烟”“拼拎派赖”等;一些词语因为物品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椅妈”“烘笼”“蒸体”“漆盒”“抵针”“火钩”等;一些方言词语的发音已发生了变化,如在老贵阳话中的“五(vu)、雨(yi)、云(yin)”等字词,现在年轻人已经读作“wu、yu、yun”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此背景下,贵阳近些年来掀起了一股回忆、运用本地方言词语的热潮,有热心人在网络上相互传播贵阳方言词语,广播、报纸及电视中也时有一些贵阳方言的文章和节目。然而,网络、广播、报纸电视中展现的贵阳方言词语零散稀少,且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没有进行注音,更没有对方言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进行注解。有的人或文章对一些贵阳方言词语的解释和运用也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邵胜利深感收集和整理贵阳方言迫切而有必要。
之后十几年间,邵胜利由于忙于工作,并未对贵阳方言有过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bbfz/13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