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火箭长管卫星的29岁温州瑞安小伙,成

怎样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西沙发现目标”“距离好”“角度已跟踪”“开始送数”……调度台不断传出口令,眼睛紧盯屏幕,双手精准操控设备,这是位于祖国南海西沙群岛的西沙卫星观测站,正在执行“嫦娥五号”探测器跟踪观测任务的场景。

作为我国领土上最南端的深海观测站——西沙卫星观测站,能够兼顾国内4个航天发射场的火箭发射跟踪观测和在轨卫星运行管理,填补了我国航天测控网在南海上空的覆盖空白。

年11月24日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跟踪观测任务,是观测站年以来执行的第82次火箭跟踪观测任务,而从年8月开始的卫星长管任务,到目前也已进行了2万3千余小时。

担任火箭观测和卫星长管任务的温州瑞安小伙王应皓今年29岁,年大学毕业后到西沙卫星观测站工作,至今已了执行“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首飞等航天发射任务30余次。

“全能型”人才

年11月23日晚上8点,连线观测站安全处干部王应皓时,他说那会岛上大概有28~29℃,空气湿度特别大,“晚饭后出门散会儿步,人就会湿答答、黏糊糊了。”这里的气候,和他的老家温州瑞安不太一样。

远离大陆的小岛,尽管环境优美——渚清沙白,碧海蓝天,但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气候条件,非常考验设备,孤独寂寞的社会环境更是考验人。

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火箭观测和卫星长管的任务密度也在逐年加大。王应皓说,在这里设备几乎是24小时不停转。比如在今年的国庆中秋小长假里,他们累计执行了小时的卫星长管任务——8天假期,满打满算也就小时。

“岛上的设备就布设在离海岸线不到20米的位置,极易受到空气中的盐雾腐蚀。”工作人员精心制定周、月、季度、半年的维护维计划,给设备擦拭清洁,除锈喷漆,做好防护。

王应皓正在做设备维护

年刚登岛的时候,岛上大部分都是光秃秃的,原本的土壤也不适合种植物。观测站建成后开展“百人千树”工程,号召大家“上岛带抔家乡土、驻岛种棵扎根树、离岛栽株感恩花”,利用任务间隙时间,用这些红的黄的黑的色彩各异的百家土,在小岛上栽花种树,并收集机房、宿舍的空调水对树苗精心浇灌,现在岛上绿植葱葱、生意盎然。

偏远小岛没有社会环境依托,这里所有的物资、淡水只能依靠大陆运输船一个月左右补给一次,蔬菜水果全依赖冻库存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靠我们自己。“我们岛上的航天人,个个都会理发做饭,会基本医疗,会园林绿化,会物资调配,会电器维修,会基建建设,会自我身心调适……”可以称得上是“全能型”人才。

不偏毫厘的跟踪

年大学毕业后,王应皓开始到西沙卫星观测站工作。他担任过雷达系统主控、接收、数据交互等岗位操作手,执行“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首飞等航天发射任务30余次。

对王应皓来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第一次执行任务。那是年5月30日,执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资源三号02星的跟踪观测任务。

“之前已经跟岗学习半年多,虽然多次看老师傅们驾轻就熟,但当我真正坐到那个岗位上,手握操纵杆的那一刻,莫名的紧张立即浮现。重复演练过多次的目标丢失再捕获的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过。”

火箭起飞后,岗位人员要根据火箭的实际飞行情况,精准操控设备,对火箭进行稳定跟踪,并随时做好目标丢失重捕的应急准备。

“火箭途经南海上空时,我们是关键观测设备,信号丢失将造成中心无法获取目标位置数据,整个航区都在盯着我们。”在成功完成十余分钟的跟踪观测后,王应皓才发现自己的手心手背都是汗,手也在不听使唤地微微颤抖。

首次成功完成任务的经历,为王应皓执行后续一系列重大任务树立了信心。

“手机里的爸爸”

王应皓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成年之前,他一直在温州瑞安生活。“我从小是在家乡父老勤恳踏实、吃苦耐劳、仔细认真的态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年高考完做人生规划的时候,就定了要干航天这个目标。”

自从出外工作,王应皓再难见到故乡的夏秋,“但每次回家,乡亲一句亲切的‘后生’,总让我心头一暖,让我有勇气面对驻岛的孤独和寂寞。”

“平时和家里人都是电话或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zhoudushibao.com/bbfz/12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